「認證不是獎狀,是品質管理與資格准入」
工具理性的發展是現代社會運作的基石,因為我們相信有一套客觀中立、具有科學精神的度量衡、會計準則、司法系統能保障個人的權利。有此基礎才讓分工協作網絡能產生綜效,商業網絡走出雞犬相聞的城鎮。舉例來說,倘若不相信會計師專業的資格與簽證制度、不相信政府對會計師簽證制度的司法規範與保障,投資人要自己稽核財報與合約的真偽,或要求經營者向神職人員發誓財報為真並取得神權的背書,這樣的交易成本極為鉅大。如果市場變成賭場、資訊變成明牌,交易買賣彼此都要先身家調查,很難發展出健全市場。為了避免市場失靈,國家必須逐漸從一次次跌倒的案例中優化行政體系、修補司法漏洞、建立專業者技能與形象。當交易市場與人際網絡脫鉤,才是現代社會之始。
市場規模取決於交易次數與交易效率,在文具店中隨意買的一支廉價鉛筆,背後都是一連串協作與分工的過程,不是一位工匠從鋸木、挖礦開始製作為成品,否則價格極高。因為有信賴有效率的分工體系來提高生產力,才能創造與豐富我們的物質生活。當市場變大、競爭變為激烈後,產品自然變為多元,來吸引不同的消費者,所以才會有所謂性價比,來供消費行為的衡量指標。儘管性價比高具有市場優勢,但也不會因此獨佔市場,因為消費者是多元的。只是當消費者若在意的不是價格,或者該交易的外部成本有可能損害市場的長期發展,所以品質管理制度才會走進交易市場,成為交易費用的一部份。
知名的鐵達尼號沈船,引發船東與保險公司對於天價賠償的糾紛與責任歸屬,其中的關鍵就是鐵達尼號有沒有經過專業的第三方船舶認證。這案件不只影響了船舶航空業,也深深刺激了第三方驗證公司的發展。當交易規模變大、次數變多、風險變高、責任變複雜,安全不是自己說了算,也不能自己說了算,因為一艘船體有成百上千個供應商,船東實在無時間也無能力監督所有的供應商,何況每個船東都去監督總體成本也太高。於是認證產業的市場就如此出來,只要訂一套產業標準,所有要供應船舶、飛機的零件都必須經過第三方驗證才能上機安裝,否則保險公司可以拒絕理賠。隨著技術發展與市場考驗,認證一定得滾動式修正,當然經過認證也不代表個體無風險,但可以降低系統性的風險。
所以公平貿易作為一個需要多方交易、遠距協作的商業行為,若要有實質影響力就必須建立一個值得信賴、交易成本低、有效率與規模的市場。每項認證必有其核心需求是消費者在意並願意為其買單,依此價值設立標準,且然後業者向第三方驗證機構證明有達成標準,最終拿出認證來取信於消費者以獲得市場。就如同船舶製造的核心價值是安全、有機農產的核心價值是無毒、那公平貿易的核心價值當然是公平(脫貧)。以下簡單說明公平貿易認證最核心的幾項標準。
1. 最低收購價(Minimum Price)
農產品的價格多在農產品集中交易市場(期貨市場/拍賣市場)中被決定,買賣合約對於投資者來說就像在股票市場進出一樣,期貨市場將農產品當作賭盤,農民與消費者當作籌碼一樣輸贏。價格崩盤時農民何其無辜,不只一無所獲,可能還會破產。供給需求所決定的價格法則應該要有底線,就如同勞動市場需有基本工資保障最弱勢的勞動者能維持最基本的生活需求,農產品也應當如此。
在正常時候價格可隨市場供需調節,但崩盤需有底線。最低收購價的設計就像安全網,保障農民得到最基本的收入。所以公平貿易所涵蓋的商品,均設有最低收購價的標準,收購商必須保障不低於最低收購價跟農民收購。此機制當然是在價格崩盤時起到作用,因為期貨市場價格若是高於最低收購價,合作社自然不可能以最低收購價放貨給公平貿易商。所以,公平貿易的價格並不是一個固定的價格,而是一個有底線的安全網的機制。公平貿易商與合作社的每一筆交易合約、匯款條件,在稽核時都會被嚴格查察,確保合作社確實得到公平的價格。
2. 公平貿易基金(Faritrade Primium)
許多第三世界國家之所以貧窮,原因不外乎是貪污腐敗、缺乏基礎設施。也是如此,許多透過政府部門的國際援助往往事倍功半的原因在此。特別是水、電、醫療、教育等基礎設施,呈現的不是現在的貧窮狀態,那是關乎未來的脫貧機會,是發展的第一個台階。
公平貿易商在與合作社交易的時候,每筆交易一定會加上一個固定比例的公平貿易基金。合作社每次與公平貿易商交易都會收到這筆錢,累積的基金是存在合作社的獨立帳戶。基金的運用方式必須經過會員大會的同意,通常都是用在改善社區基礎建設或提高生產效率與品質的投資上。帳簿與動支方式都必須經過稽核員的嚴格審查。
3. 透明可責(Traceability and Accountability
從農產品的種植、收購、初加工、貿易、再加工、包裝食品最終到消費者手上,一定經過多次有效率的轉手與加工,在經濟上達成加值。在這樣流通加值的網絡中,最擔心的就是有心人進行混料,欺騙消費者的感情與生產者的權益。
所以公平貿易認證就是一個供應鏈管理與產品溯源的系統,所有的參與者都必須要是公平貿易組織的會員,所有交易一定要被勾稽來源,會員與會員間彼此交易,會員也可以在後台主動找尋供應鏈中的上下游廠商。如果會員有委外加工的需求,外包商也一定要簽制式合約承諾配合公平貿易認證組織稽核。因為這套嚴謹的機制,才能取得公平貿易支持者對公平貿易標籤的信賴。公平貿易組織就像一個全球性的大型合作社,透過標籤與標準鏈結了生產者、貿易商、製造商、品牌商與消費者,大家在一個共同目標下,支持與創造一個共好的世界。
回顧公平貿易的發展歷史,公平貿易認證是非常重要的成長火箭。在公平貿易的beta版,因為交易方式架構在教會系統,基本上信徒不會去質疑金錢的流向或有效性。世界商店算是產品上市後的1.0版本,基本上也是類似的模型,只是從基督信仰變成左翼的人道主義關懷。1988年發展出公平貿易標籤將產品帶進超市,算是公平貿易2.0版本,類似企業進入公發階段向不特定人募資,此時當然得有會計師簽證來證明財報與經營有效性,所以公平貿易商品的認證制度結合標籤識別,進入超市貨架向不特定人尋求支持。2003年公平貿易標籤的整合就是進行併購與上市的3.0階段,透過併購可以大幅節省重複投資的管銷費用,增加經營綜效與影響力。
延伸閱讀
有公平的權力,才有公平的價格 Part1 -公平貿易的發展歷史